满足于依靠外资端来现成的先进技术,甘心当洋人的打工仔,躺在低工资比较优势上再吃20年的人口红利……这不是以人为本,是以外资为本。
鉴史知今,但所谓知,其实也不过是略窥一二。这不仅对资产市场最终取决于实体经济的传统智慧构成了某种戏弄,也很容易迷惑经济管理者,以为实体经济已经重回正轨,可以高枕无忧了。
当此紧要关头,反对者即便直觉其中的危险性,但由于无法从逻辑上加以严密说明,也只能嘟囔几句之后,闭嘴了事。退出之时,即是中国经济失速之际。在现代金融市场未发达之前,这种根植于人性的梦想多少只能通过进入实体经济或者攫取政治利润而实现。就中国而言,我们所看到的,则是一个愈发清晰的泡沫经济的图景。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泡沫的膨胀甚至能够在一定时间以及某种程度上拉动实体经济。
没有极其宽松的货币,我们很难想象中国能够继续保持8%,而一旦稍稍收紧,不仅泡沫破灭,而且实体经济也可能立即显出原形。今年年初,在同一个专栏中,我曾经提示: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和世界都将进入一个陌生的新世界。在新阶段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中,要解决传统体制遗留的问题,解决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问题,还要应对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和问题,形成一套比较完整和成熟的制度。
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劳资关系。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要前瞻性地把握比较优势转移的趋势,抓住新技术革命深入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有了这些经验借鉴和正确的理论指导,可以增强前瞻性和预见性,使制度建设能够总体谋划和协调推进。二是农村的建设和改革。
这种新的发展趋势能够维持多久,是否标志着我国区域差距的变化出现拐点,需要进一步观察。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如果说,什么是社会主义说的是目标,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说的是途径,那么,构建和谐社会既是目标也是途径。许多社会问题,需要从个案处理转向制度性解决。如果说,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压力很难避免,那么:第一,我们更应该把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放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技术进步。
出口是为了创汇的时期已经过去,对外贸易要实现从偏重数量增长到注重质量提高的转变。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都深得人心。比较发达的省、市已经提供了一些好的经验。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在这项调查中,有74.3%的村干部认为,本村能够出去打工的青壮年已经出去。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变化,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确实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大量农产品进口对我国小规模农业和农民生计所造成的冲击也需要关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包括制度建设的要求。
在进口石油等重要资源方面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国际竞争。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和社会分化。三、以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 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海外投资有助于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扩大我国发展空间,但要注重提高收益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国际舆论关注中国能否持续发展,焦点大多也是资源和环境问题。地区差距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反映。
21世纪初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转到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承担应尽的责任,但不能承担超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承受能力的责任。
研究发现,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与地区人均GDP大致呈负相关关系:地区人均GDP高的地区一般城乡差距较小。政绩考核要淡化GDP,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活质量和社会进步的综合评价考核制度。
第三,我们更应该合理规划工业发展,注重分析国内外市场长期供求趋势,避免重化工业盲目扩张。进人新阶段以来,中国经济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
制造业仍然具有低成本优势,但并不像工资差距所反映的那么大,因为低工资往往是和低生产率伴生的。这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产物,也是经济还不够发展的表现,也有些与发展不当有关。这是新阶段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单位GDP能源消耗的变化大体呈倒U形,工业化中期达到顶峰后下降,越晚进入工业化其峰值越低,持续时间越短。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区经济和城乡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总体上是扩大的趋势。在资源保障方面,由于对外依赖程度提高,建立资源特别是能源稳定供应渠道不易,需要注意国际政局动荡和运输通道安全蕴藏的风险。
这有两层意思:作为目标来说,我们要建设的是富裕的社会主义,同时也是和谐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由此而带动的二元经济结构的迅速转型,就其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意义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以同辛亥革命和新中国成立相提并论。
国际贸易中一个新的动向,是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改变了国际供应链结构和全球贸易格局,发达国家以所谓消费者权益、劳动标准、生态环境为借口,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给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增加障碍。进口可以缓解国内供求矛盾,但当今全球资源供应体系主要服务于发达国家,大部分被跨国公司控制,我国作为新进入者受到排挤和遏制。
国家区域政策可以发挥或者减缓某种因素的作用,但不能改变现阶段地区发展的基本格局。解决农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困难之点。这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下,农村经济有比较大的发展。就是否要搞市场经济而言,由于已经确立了这样的改革目标,并且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
要防止两种偏差:一是对现阶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片面强调它的负面影响,这种偏差会导致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否定,而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比这更好的选择。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高速增长短时期内集中暴露出来。
要关注社会各阶层的状况,处于二元经济结构转型中的几亿农民,特别是失去土地而生计又没有完全落实的农民。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许多重要的国际机构,要求我国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
主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轻易许诺,但一诺千金,决不失信于民。